新乡市市直第二幼儿园
游戏----点亮快乐童年
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:小孩生来是好动的,是以游戏为生命的。《3—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明确指出:应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。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,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。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,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,合理安排一日生活,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、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。
一直以来,新乡市市直第二幼儿园秉承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的教育理念,深入贯彻落实《3—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指示精神,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年龄特点,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,围绕五大领域课程在幼儿游戏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。
全体教职员工致力于开展寓教于乐的各类游戏活动,如:区域游戏《快乐工作达人》、室内建构游戏《我们的幼儿园》、桌面拼插游戏《交通工具》、倾听游戏《小猴摘桃子》、生活游戏《小鬼当家----收纳、整理》、语言游戏《国王的晚餐》、科学游戏《桌面魔术盒》、健康游戏《助人为乐》、艺术游戏《大灰狼捉鸡》、社会领域游戏《前方打仗后方支援》以及户外大型体能游戏等游戏为载体,展开了一系列特色游戏活动,让孩子在玩中学,在学中玩。
五年来,教师们不断挖掘开发具有乡土气息,玩法简单易学、趣味性强、材料简便、不受人数、场地、环境限制的民间游戏,如:《翻花绳》、《挑冰糕棍》、《摔面包》、《跳皮筋》、《跳格子》、《滚铁环》、《抽陀螺》等。我园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,将各类民间游戏融入到孩子的一日生活中,不仅发挥了现代游戏的优越性,又巧妙地结合民间游戏来弥补了现代游戏的不足,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。
小班幼儿从刚入园的初次接触游戏活动,对新环境和对新材料的好奇,从独占各种材料爱不释手,不懂得谦让更不肯与同伴一起分享,到经过老师的不断引导,孩子们的行为和思想渐渐发生了变化,在幼儿游戏的观察记录与分析中清晰地记载了幼儿从最初的不会玩、不愿意分享到后面的主动商量和想办法,孩子们的交往能力、分享能力以及创造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。在组织幼儿户外大型体能游戏活动中,教师充分利用游戏的讲评,引导幼儿对游戏中发生的问题展开积极地讨论,并在不同的见解中寻求统一的答案。随着孩子们的逐渐长大、在游戏活动中经验的逐步积累,幼儿的是非观念、观察和思考能力、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逐步增强,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在新乡市组织的园长大讲堂、半日活动观摩、区域环境观摩等大型活动中,我园游戏环境创设丰富多彩、教师组织游戏素养深厚、幼儿能力发展全面,给与会领导、同行留下了深刻印象,并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另外,教师作为孩子学习的引导者、支持者、合作者,通过和幼儿的互动,不仅拉近了师幼距离,在观察、引导、反思、总结中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。我园多位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分别荣获河南省、新乡市游戏观摩比赛一等奖,所参与的相关课题研究如:《系列游戏与玩具对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研究》、《活动区环境创设及材料投放》等分别荣获河南省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;撰写的多篇相关论文也多次获奖。